
因應市場動盪與國際貿易局勢變化,台灣政府採取一系列策略以減緩外部貿易衝擊,維持經濟穩定並強化產業競爭力。以下從經濟多元化、產業升級、供應鏈韌性、對外關係拓展、以及政策支援機制五大面向,說明政府的因應策略:
迎接貿易衝擊的對策
一、推動經濟與市場多元化
台灣長期以來對中國市場出口依賴較高,然而近年來中美貿易戰、地緣政治升溫等因素,使台灣加速推動「新南向政策」,透過加強與東南亞、南亞、澳洲及紐西蘭等18國的經貿連結,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。此外,政府也積極拓展與美國、歐盟、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的貿易合作,分散出口風險。透過簽署貿易協定、促進雙邊產業合作及鼓勵企業海外投資,強化對外市場布局。
二、加速產業升級與數位轉型
因應全球供應鏈重組與製造回流趨勢,政府積極推動「六大核心戰略產業」政策,聚焦半導體、智慧機械、綠能、5G與資安、生技醫藥及國防航太等領域,培養新興產業動能。同時,透過「台灣創新研發計畫」(TIP)、中小企業升級轉型輔導等措施,引導企業導入智慧製造、人工智慧與雲端運算等技術,提升整體產業附加價值與全球競爭力。
三、建立供應鏈韌性與在地化生產
全球疫情與地緣衝突凸顯供應鏈脆弱性,台灣政府鼓勵企業建立多元供應來源及在地化生產基地,降低對特定地區或材料的依賴。例如,在半導體領域推動關鍵材料與設備的自主研發;同時設置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」資源,強化國內產業環境,吸引製造業回流投資,確保關鍵產業供應鏈完整與穩定。
四、強化對外經貿合作與自由貿易談判
台灣雖非WTO會員中活躍的FTA簽署國,但政府持續推動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對話與合作,如與美國展開「21世紀貿易倡議」協商,爭取實質貿易利益;同時也積極申請加入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》(CPTPP),以融入區域經濟整合,提升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便利性與競爭優勢。
五、政策支援與資源調度
政府透過各類補助與融資措施,協助企業因應貿易衝擊。例如,提供出口信保、貿易融資、研發補助等,降低企業對外風險與轉型成本;並設立「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」、「產業創新轉型基金」等,協助資源不足的企業轉型升級。此外,透過稅負減免、租稅優惠與行政程序簡化,加速企業營運調整與資源重配置。